昨天,“相約北京”系列冬季體育賽事北京賽區(海淀)新聞發布會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展示中心會議中心舉行,相關負責人介紹籌備及服務保障測試賽、測試活動等情況。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自10月13日起,首都體育館場館群、五棵松體育中心場館將迎來亞洲花樣滑冰公開賽等3項賽事,海淀區賽時運行指揮體系全面啟動。
五棵松體育中心“6小時冰籃轉換”
海淀區體育局局長張彥祥介紹,“相約北京”系列冬季體育賽事2021下半年測試賽和測試活動已于10月5日展開,海淀賽區涉及2個場館3項賽事,分別是10月13日-17日在首都體育館舉辦亞洲花樣滑冰公開賽、10月21日-24日在首都體育館舉辦短道速滑世界杯、11月7日-10日在五棵松體育中心舉辦冰球國內測試活動。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首都體育館采用全新的“二氧化碳”冰面,低碳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運用其中,與傳統制冷系統比,能效提升20%以上,場館內采用了最先進的制冰技術,冰表面溫差不超過0.5℃。五棵松體育中心對競賽館進行了大量改造,包括房間改造、場地改造和伸縮看臺系統改造以及照明、音響擴聲系統、斗屏改造等。其中,原有30×60米的冰面改為冬奧會要求的26×60米兩種尺寸可轉換冰場,這在國內是首例,北京冬奧會后可通過轉換冰場尺寸繼續舉辦各類冰球賽事。
據悉,“6小時冰籃轉換”技術是五棵松體育中心最大建設亮點,提高了場館利用率。訓練館和競賽館之間設有專用地下通道,賽時運動員可通過地下通道實現快速穿梭。訓練館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系統,相比傳統制冷系統可節約40%以上的綜合能耗。
海淀啟用氣溶膠新冠病毒監測系統
“3項賽事是國內具有影響力的熱門賽事,其中國際滑聯短道速滑世界杯更是世界頂級賽事,也是北京冬奧會的資格賽,國際奧委會高度關注。” 張彥祥說,自9月26日第一個外籍制冰師抵達海淀起,就已全面啟動測試賽運行機制,對疫情防控、服務接待等各項保障措施進行檢驗測試。同時,圍繞防疫、餐飲、住宿、科技保障等重點工作領域多次開展培訓演練。
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產業促進二處處長何建吾介紹,圍繞首都體育館、五棵松體育中心的3場賽事,海淀區搭建海淀區科技冬奧信息平臺,應用于涉奧人員管控、涉奧環境管理、安全防衛、服務型機器人四大場景。在賽場內部,安裝了光場陣列相機,實現對賽事區域的寬視野覆蓋;賽場外圍,布設了智慧感知設備,實現時空追溯,場館、酒店入口及接駁車輛安裝多驗合一數字哨點,通過“防疫卡”3秒即可完成“掃碼打卡”,每一次出入都將得到健康提醒。賽場入口處,布設大規模測溫設備,保障運動員快速入場;觀眾入場區域,布設智慧出入管理系統,能夠實現快速核驗入場,避免人員聚集;智能測溫貼可實現24小時體溫管理。
服務保障人員強化接種第三針疫苗
海淀區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李勁濤介紹,海淀區所有涉賽場所與社會面做到物理隔離,持證進入;涉賽場所人員流動由專用車輛負責,采取點對點銜接辦法;進出物資、垃圾等按照相關規范,嚴格做到閉環管理。對海淀區服務保障人員、工作人員及運動員、教練員、技術官員進行實時健康監測,做到專人專責,發現異常及時上報,及時篩查,做好健康保障。同時,組織核酸檢測服務機構與科技公司協同作戰,做好人、物、環境全面覆蓋,落實“異常結果報警,未檢人員提醒”等制度,做到“應檢盡檢”,無一遺漏。
海淀區衛健委動員駐區二、三級醫療機構等優質醫療機構,按照1:0.5比例,做好醫療防疫隊伍配備,共組建46家單位192人醫療防疫保障隊伍。專業涉及預防醫學、傳染病、食品衛生、衛生監督、急救、精神衛生、臨床醫學、護理、口腔及害蟲防治等多專業。
海淀區還遴選醫療防疫保障團隊進駐首都體育館、五棵松體育中心以及5個駐地酒店,共計281人。另遴選組建區應急處置隊伍30人。
文/本報記者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