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居民樓與醫院制氧房僅一墻之隔,制氧房的兩個通風換氣口又恰好朝向居民樓的方向,每天傳來的嗡嗡聲,讓家住門頭溝城子大街132號院的肖女士等居民飽受噪聲困擾。無奈之下,肖女士致電門頭溝區生態環境局尋求幫助。接到市民來電后,門頭溝區生態環境局第一時間向醫院進行核實調查。
該區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蔡宇峰告訴記者,考慮到市民的感受,通常情況下,他們都會要求產生噪聲的設備或工程先暫時停下來,但在向門頭溝區醫院進行核實后發現,作為噪聲來源的制氧房需要24小時不間斷運轉,為醫院內的患者提供氧氣。
經過現場查看,工作人員確定噪聲確實源自制氧房內的制氧壓縮設備。“制氧房內預留了兩個通風口,正對著居民樓,設備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噪聲大都經此傳出,兩個通風口就像兩個喇叭一樣,放大了噪聲。”繼續調查,工作人員又發現,設備產生的噪聲并未超過法律規定的標準。考慮到這次來電投訴的市民多為上了年紀的老人,對噪聲相對敏感,夏天對開窗通風又有較為強烈的需求,于是,該區生態環境局與醫院負責人以及制氧設備的運維人員一同到現場商討解決方法。
蔡宇峰說,對于老人們提出的降噪意見,醫院方面也十分配合,協調設備運維人員立即進行現場評估。既然通風口是噪音“放大器”,如果堵上它們,會不會就達到了降噪的要求?運維人員評估認為,堵住排風口并不會對制氧房安全生產帶來影響。得出這個結論后,醫院便同意將兩處通風口進行封堵。為了進一步減少設備運行對居民帶來的影響,此后,醫院還采取了給相關設備加蓋隔音罩、加固螺絲等零部件的方法進一步降低噪音。僅用了不到兩天時間,困擾居民的噪聲問題便順利得到解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