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晉南小村到山城重慶,從東南沿海到首都北京,今年剛剛30歲的強玉杰科研路看似順遂,但只有他知道,實驗室里無數個深夜組成了這份沉甸甸的簡歷。自讀研期間接觸材料腐蝕防護領域后,他便“一發不可收拾”陷入其中,研發了一個又一個新型綠色緩蝕劑,80余篇SCI論文和為國家創造上億元的經濟效益是他科研路上最精彩的注腳。強玉杰說,這是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青年人應勇立潮頭揚風帆、實干報國。
從鄉村少年到頂尖科學家
強玉杰1992年出生在山西省臨汾市吉縣文城鄉南村。強玉杰的父母對兒子的教育一直非常關注,而強玉杰也從沒令父母失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相關資料圖)
在家鄉山西讀完本科后,強玉杰考上了重慶大學碩博連讀,并且只用了5年時間博士畢業,留下了讓人驚嘆的科研成果。碩博期間,他在國際頂尖SCI期刊上發表了十幾篇論文,是學校畢業標準的6倍之多,“也有人開玩笑說我一個人讀了6個博士。”
從重慶大學博士畢業后,強玉杰前往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攻讀博士后,2021年7月完成學業后成為北京科技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憑借豐碩的科研成果,90后的強玉杰2021年即入選斯坦福大學發布的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并成為最年輕入選者之一,并先后被授予北京市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中國化工學會水處理專家庫專家、之江實驗室國際青年人才等榮譽稱號。
研發產品創造上億元效益
學化學出身的強玉杰主要研發環境友好的前沿防護新材料,他在新型綠色緩蝕劑材料方面 的ESI前1%高被引論文數在領域內位居全球第一,取得世界領先地位。他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在海洋、石油石化等極端環境中,很多材料腐蝕、污損,給我國經濟帶來巨大損失。
中科院此前的一項研究表明,2014年我國腐蝕總成本超過2.1萬億元人民幣,約占當年GDP的3.34%,相當于每個中國人當年承擔1555元的腐蝕成本。
強玉杰介紹,在我國,材料防護領域尤其是極端環境下的材料防護,以前多依賴國外,不僅經濟成本更高也容易被“卡脖子”。強玉杰主攻的緩蝕劑可直接添加在腐蝕介質內,對材料表面形成防護,目前他與企業聯合研發的緩蝕劑產品已廣泛應用于石油工程領域,創造了上億元的經濟效益。
不僅要為材料裝備披上“防護傘”,強玉杰還要讓這些“防護傘”高效又環保。他告訴北青報記者,將傳統的對環境污染較大的緩蝕劑替代成環境友好型緩蝕劑始終是他的目標。基于此,強玉杰自2014年就開始從楓樹、槐樹、銀杏等樹葉中提取植物緩蝕劑,讓腐蝕防護不僅更高效、價廉也更環保,目前這種植物緩蝕劑已開始應用于多個行業。
放棄高薪追求創新不止步
博士后出站時,也有企業向強玉杰伸出待遇優厚的橄欖枝,但強玉杰還是選擇加入北京科技大學,繼續科研道路。“企業確實待遇不錯,但多是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我個人還是更喜歡在學校里做研發,希望能夠做一些新的東西。”
雖然選擇留在高校做研發,但強玉杰的研發成果并沒有停留在書齋內,他研發的系列新型綠色緩蝕劑及功能防護涂層,為石油管道、化工裝備、沿海大橋、海洋牧場等重大基礎設施的腐蝕防護提供支撐,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今年6月,強玉杰被評選為北京榜樣人物,這份榮譽讓去年才到北京工作的他對首都北京多了一份歸屬感。從家鄉到北京,強玉杰在科研路上一路攀登,他說這是一個充滿機遇的時代,廣大青年只要勇于鉆研、奮發進取,必能有所作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