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海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十四五”規劃(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規劃》)發布。《規劃》闡明,“十四五”時期,圍繞2035年海南自貿港建設目標,推動海綿城市、綠色城市和鄉村綠色生態宜居建設,全面提升住房城鄉建設管理信息化水平。促進建筑業、房地產業和市政公用事業進一步優化結構、轉型升級,破除制約科學發展的壁壘和障礙,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實現全省住房城鄉建設事業更加高質、高效、公平、持續和安全地發展。
計劃建設安居房25萬套
1.安居房建設。建設安居房25萬套,重點保障城鎮居民家庭和引進人才。并結合安居房建設,基本解決基層教育衛生人員住房問題。鼓勵通過集中新建、配建、收購、存量市場化商品住房轉化等方式探索創新多渠道籌集房源。
2.公租房和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保障5萬戶(含發放住房補貼),重點保障城鎮戶籍住房和收入“雙困”家庭,以及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
3.棚戶區改造。堅持因城施策、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穩步推進棚戶區改造,“十四五”期間完成棚戶區改造任務2.5萬戶。
著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
抓住海南新型城鎮化加速發展的機遇,落實好中央關于房地產調控的部署要求,著力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持續優化住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住房合理消費,加強房地產市場監管,保持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加快房地產業轉型發展,統籌優化房地產空間布局,合理控制房地產開發規模,科學安排房地產建設時序,促進房地產業提質增效,推進房地產業從“住有所居”向“宜居宜業”轉型。積極調整房地產產品結構,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房地產產品供應體系與住房保障體系。
健全維修資金管理制度
促進線上線下服務融合發展,鼓勵有條件的物業服務企業向養老、托幼、家政、快遞收發等領域延伸,滿足居民多樣化多層次生活需求。健全維修資金管理制度,優化使用流程,簡化申請材料,縮短審核時限,提高維修資金使用效率。強化物業服務監督管理,搭建省級物業管理信息系統,建立服務信息公開公示制度和物業服務企業信用管理制度,優化市場競爭環境。加強修訂后的《海南經濟特區物業管理條例》宣貫落實。
創新租房公積金提取模式
創新完善住房公積金管理體制機制,探索自貿港人才住房公積金繳存機制,推動以海南自由貿易港立法形式,制定與自貿港人才政策相符的繳存政策制度。推進歸集高頻業務跨省通辦,探索跨區域住房公積金一體化合作,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住房公積金一體化發展,力爭實現提取和繳存業務跨區域通辦。拓展貸款業務一體化服務,探索與我省住建、不動產、公安、法院等部門“制度集成創新”合作機制,提高貸款業務辦事便捷度。
提升住房公積金的住房保障能力,結合中央和我省完善長租房相關政策,應時應勢調整提取、繳存、貸款制度,探索推進靈活就業人員繳存機制,探討研究住房公積金支持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有關政策,有力支撐房地產市場穩定發展。創新租房提取模式,簡化租房提取流程,推廣房租約提代付業務。擴大貸款普惠覆蓋面,探索完善住房公積金貸款額度與個人繳存余額、繳存年限“雙掛鉤”的管理機制,實現更大范圍互助。
建立全省智慧環衛信息化管理平臺
強化政策引導,健全全程分類管理體系,總結推廣海口、三亞、儋州、三沙垃圾分類經驗,有序推動生活垃圾分類減量。開展全方位多層面宣傳教育,引導群眾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整合相關信息管理系統,建立全省智慧環衛信息化管理平臺,加強全省生活垃圾分類的監督考核。到“十四五”期末,全省生活垃圾分類取得初步成效,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明顯提高,全社會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氛圍基本形成;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參與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的行政村達到100%,農戶垃圾分類準確率達到80%以上。
建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庫
結合居民需求,按照“一區一策”、鼓勵整體連片改造的要求,建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庫。建立激勵機制,優先對居民改造意愿強、參與積極性高的城鎮老舊小區實施改造。研究建立多渠道資金籌措機制。加大政策宣傳力度,開展示范小區改造,擴大示范效應。建立建管并舉機制,充分發揮街道辦(鎮政府)和社區居委會的作用,協調推動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和物業長效管理。到“十四五”期末,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要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推進城市海綿化建設和改造
推進城市海綿化建設和改造。結合實際合理選用“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指導市縣推進海綿型建筑與小區、海綿型道路與廣場、海綿型公園和綠地、雨水蓄排與凈化利用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總結推廣海口、三亞海綿城市建設經驗,推進8個設市城市海綿城市建設,持續加強公園綠地建設和生態化改造。
加快推進智慧社區建設
推動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燃氣管道、道路橋梁、園林綠化、公共照明、公共停車場充電設施、加氣站設施等智能化改造。加快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穩步推進CIM平臺建設,積極探索推進自主可控BIM軟件與CIM平臺集成創新應用,提供數據底座基礎并賦能行業多元應用,逐步支撐服務城市規劃建設運行管理。 (記者符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