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老齡化發展日趨嚴峻、二胎三胎家庭不斷增多的當今,家政服務本應成為“朝陽行業”快速發展,然而如今卻緩不濟急,癥結究竟在哪里?

天津市家庭服務業協會秘書處主任栗虹表示,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口結構的不斷變化,本市家庭服務業近年來行業規模不斷擴大,服務領域也在不斷拓寬,已有較快發展。“但是因為疫情,本市家庭服務行業深受打擊,嚴重萎縮,行業總體上的供求失衡、服務質量上的供求失衡和季節性供求失衡疊加,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發展蹣跚不前。”
最近要換保姆的劉老太說:“現在自家請的保姆炒菜比較咸,也不懂得營養搭配。”而這位保姆則覺得自己做的菜咸淡正好:“我家老人吃我做的飯菜,身體都挺好的。”對此,業內人士分析,一方面,目前家庭服務行業從業人員普遍收入較低,且大眾對該職業的認知存在社會偏見,覺得保姆、小時工等是“伺候人”的工作,因此行業從業者數量不足,缺口較大。另一方面,不少從業人員受時間、學習機會等因素制約,其服務內容、服務范圍、技能水平等未能隨著消費者日益擴張的多樣化需求同步提升,造成了家庭服務行業優秀人才一人難求的情形。
一邊是雇主“花錢難請好保姆”,一邊是家政服務人員“給多少錢干多少活”,對于家庭服務行業的這一普遍現象,栗虹表示,家庭服務企業基本都是采用中介制和會員制組織行業從業者,造成了不少企業只與從業人員簽訂勞務合同,按項目計算工資,而不簽訂勞動合同,對從業人員的管理十分松散,導致從業者缺少安全感。同時,企業缺乏對從業人員的專業培訓,使得人員整體素質不高,且不少從業者因為職業發展前景不明,也無自我提升的動力。(本報記者 王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