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共治、越獲得、越參與”,良性循環的水到渠成需要一個過程。眼下,《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已經落地,也進一步明確了所有城市主體的責任。從居民主動表達意見提出訴求,到一條熱線網上網下匯集問題,再到各方齊心協力將事辦到群眾的心坎里去,所有人都是接訴即辦這一治理閉環上的關鍵節點。
居民家門口的事千頭萬緒,很多矛盾糾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卻往往讓大家煩心鬧心。近日,本報接報的一例居民投訴,引發不少讀者共鳴——豐臺區和園居小區本配有地下車庫,但因為當初開發商規劃設計的問題,入口被設置在隔壁小區,一旦啟用難免占用對方活動空間。“口不對庫”讓兩個小區都頗為尷尬,好端端的地庫也在拉鋸中成了廢棄垃圾場。眼下,在屬地街道的牽頭下,相關方面正協商以老舊小區改造為契機盤活地庫車位,方便周邊居民。
無論是有關方面積極牽頭協商,還是鄰里彼此關照各退一步,重要的是大家心平氣和地坐到了一起,傳遞出“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眾人商量”的破題姿態。在北京這么個超大型城市,各類小區數量眾多,新老交織、權屬復雜、居住群體各異,類似地庫糾紛這樣的矛盾還有很多。將種種問題掰開了、揉碎了,常常會發現,其中沒有一眼可辨的是非,也沒有非此即彼的責任,很多要么是歷史遺留問題,因開發商倒閉、物業管理缺位而起,要么是發展中的問題,比如小區規劃設計和空間安排滿足不了居民停車、充電等現實需求……爭執不休的各方,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立場,越拖矛盾越深,疙瘩結得越死。就像和園居小區一樣,吵來吵去爭不出個所以然,法院判決都難以落地。從這個意義上說,講問題、說訴求,表達不滿只是第一步,最終還得坐到一起想辦法。
能夠坐下來,說明各方有商量的愿望和誠意,但利益沖突各方的協商對話必須有立場中立的第三方調停斡旋,能不能息爭止紛,結果讓大家都認可信服,很大程度取決于誰來牽頭張羅、如何商議決斷。就小區里的矛盾化解而言,如果是業主單方面協商,往往七嘴八舌相持不下;若由物業管理方牽頭,公信力又多少不足,還可能讓矛盾進一步激化。當此之時,政府當然是沖突各方最能信任依靠的主持者、調停人。同時,作為城市治理的重要“吹哨者”,基層干部還可能引入并統籌一些資源,為破題求解創造可能。這就凸顯了基層政府和基層干部在社區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這些年隨著接訴即辦工作機制日益完善,“訴”與“辦”的螺旋式互動,催動著大城精治的腳步,也讓基層在城市治理中的效用空前凸顯。面對更加復雜多元且始終動態變化的群眾訴求,基層干部這“一根針”將上上下下的“千條線”穿引起來,匯聚各方力量資源,為各類疑難雜癥找到了更多破解方向。
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進一步形成了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氛圍。對廣大居民來說,共處同一片生活空間,每個人都有維護的責任。有矛盾不可怕,有不滿也很正常,但既然有人牽頭搭建了商量的平臺,就應當理性協商,而非抬杠拆臺。固然,商量意味著妥協,很多時候顧全“大局”就必須讓渡一些個人利益,但秉持“向前一步”的姿態,實現“各退一步”的諒解,不就是共治的藝術和魅力所在么?從北京的治理實踐看,在持續的接訴即辦進程中,各方的議事機制也在不斷完善。停車問題如何解決、垃圾分類如何推進,“小院議事廳”里群策群力化解了顧慮;老舊電梯誰來維修、充電樁怎樣規劃,“拉家常議事會”聊著天就拍了板……各種在實踐中形成的合作態度、協商思維,也進一步成為城市治理不斷完善的基礎。
為民解憂是基層工作者的責任,但這個“滅火隊長”并不好當。廣大基層干部日復一日扎在接訴即辦第一線,舍小家、為大家,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特別是實際工作中很多情況并非單點問題,而是多維積弊,光靠張羅社區內的力量還不夠,更需要跨領域、跨部門協同合作。誠如和園居小區所屬街道負責人所說,“這是塊硬骨頭,要繼續吹哨,請有關部門及產權單位共同協商解決辦法。”各方都主動向前,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聞風而動、有求必應,才能獲得更多支持信任。以更大視野來看,不斷完善激勵制度,力戒形式主義弊病,激發出干事熱情,讓社區干部能牽頭、敢扛事,基層治理格局自然會出現更多“主心骨”。
“越共治、越獲得、越參與”,良性循環的水到渠成需要一個過程。眼下,《北京市接訴即辦工作條例》已經落地,也進一步明確了所有城市主體的責任。從居民主動表達意見提出訴求,到一條熱線網上網下匯集問題,再到各方齊心協力將事辦到群眾的心坎里去,所有人都是接訴即辦這一治理閉環上的關鍵節點。接訴即辦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就體現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為城市治理積累經驗智慧上;就體現在互相理解、彼此信任,不斷實現干群之間的良性互動上;更體現在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不斷提升所有人的主人翁意識上。
“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干部牽頭是破解問題的關鍵,共治共享是優化治理的必然,大家都行動起來,讓“訴”與“辦”更加緊密地互動起來,城市治理的腳步必然會愈發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