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北京市政府新聞辦舉行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北京主辦城市系列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專場。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于建華介紹,2021年北京市繼續深入推進“一微克”行動,截至10月底,PM2.5累計濃度32微克/立方米,創下有監測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優和在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中最優的“雙優”成績。
北京基本實現平原地區“無煤化”
于建華稱,截至10月底,北京二氧化硫濃度已連續多年僅為個位數,遠優于國家標準,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市民“藍天”幸福感顯著增強。
“十三五”以來,北京在環境監測、污染源監管等方面全面構建“智慧+環保”監管新模式,建成“天空地”一體化、智能化空氣質量網格化監測系統,實現對街道(鄉鎮)顆粒物監測全覆蓋。能源結構綠色低碳,大力推進能源清潔化戰略,燃煤消費總量不斷下降,基本實現平原地區“無煤化”。車輛結構綠色優化,疏堵結合累計淘汰老舊機動車112.5萬輛,推廣新能源車48.5萬輛,國五及以上排放標準機動車占比達70%,機動車結構達到歷史最優。
為全國各地低碳城市建設貢獻“北京經驗”
北京市將綠色發展作為城市發展的基本戰略,在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機制、碳市場運行機制、管理體系建設等多方面進行創新探索。2020年,北京萬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僅為0.41噸,比2015年下降了26%以上,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20.5%的“十三五”任務,為全國各地低碳城市建設貢獻了“北京經驗”。
北京用好市場機制,助推減污降碳,深化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建設,發布企業(單位)二氧化碳排放核算等多項地方標準,碳排放配額累計成交超21億元。積極爭取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中心(CCER)落戶北京。
去年發現70種北京新記錄種
“十三五”期間,北京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連年攀升,由2015年的64.2增長到2020年的70.2,增長9.3%。
2020年北京市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實地記錄各類物種5086種,發現70種北京新記錄種。2021年,海淀、懷柔榮獲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平谷榮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目前,北京市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工作已經覆蓋延慶區、密云區、門頭溝區、懷柔區、平谷區五個生態涵養區,并輻射到中心城區,打出了首都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