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主任,拜托您給加個號吧!”不久前,得知“北京醫療博士團”要來陜西的消息,河南的許良(化名)跨越800公里,從河南老家一路趕到陜西省西鄉縣。
當天趕來看病的人把醫生圍得里三層外三層,許良沒能搶到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邢巖的號。邢巖得悉后,把他安排在當日接診的最后一個。“我們醫生辛苦點不要緊,重要的是能讓患者看上病,減輕疼痛。”
吸引“許良”們奔赴而來的,是“北京醫療博士團”帶來的希望。“北京醫療博士團”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于2018年發起的一項醫療專項扶貧活動,作為博士團的一員,邢巖連續4年參加扶貧義診。
4年來,一批批醫學專家通過“入戶健康體檢”“大型義診”“學術講座”“專家坐診”“教學查房”等方式,深入對口援建的陜西西鄉縣、貴州紫云縣等貧困縣,累計問診1萬余名群眾,對當地1000余名醫療人員進行專業培訓。“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鄉村,全面推進健康扶貧工作,是扎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邢巖說。
10月13日一大早,由航空總醫院和漢中3201醫院共同組織的21名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骨科等專家抵達西鄉縣,開展義診活動。
“不一樣了,真是大變樣。”時隔兩年,“北京醫療博士團”一行人再次走進西鄉縣人民醫院,不禁發出陣陣感慨。今年9月20日,西鄉縣人民醫院新院區門診全面啟動,正式接診并收治住院病人,運行71年的老院區改換新顏。
寬敞明亮的門診辦公區、整齊劃一的病房陳設、國內先進的醫療設備……眼前的變化令從事神經內科臨床工作20余年的邢巖深感欣慰。她同時發現,“這里還是缺少專業的醫療人才,特別是高水平的專家和學者”。
聽說“北京醫療博士團”要來的消息,來自西鄉縣下屬村鎮的李萬祥(化名)連忙打電話預約了專家號。他患有先天性煙霧病,幾年前,因一次自發性顱內出血,做了手術,但身體一直沒有康復,還出現輕度肢體偏癱。
“有從北京來的專家教授坐診,還能給我免費看病。”李萬祥說。就診當天一大早,一見到邢巖,他就急切地說,“聽說您是這方面的大專家,把我這病交給您,我放心得很。”
煙霧病是航空總醫院的重點專業,也是醫學界重要研究課題。在了解了李萬祥的病情后,邢巖迅速和北京專家團隊遠程溝通,決定為其開通綠色通道,并與李萬祥約定,待疫情好轉后,邀請他到北京進行系統診療。“非常感謝邢主任團隊,希望‘北京博士醫療團’以后能多來幾次。”李萬祥說。
邢巖發現,腦卒中在當地十分常見,但人們對這一疾病的防治意識不強,相關知識很匱乏。“腦卒中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和復發率高的四高特點,已成為我國排在第一位的死亡原因,也是中國成年人殘疾的首要原因。”邢巖分析說,由于信息閉塞與地域局限性,當地醫護人員需要掌握新的防控措施和相關培訓。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邢巖認為,提升鄉村的醫療水平,根本途徑是提升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單靠專家義診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不能徹底解決問題,要“為當地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讓老百姓足不出村享受到優質醫療資源。”
為此,“北京醫療博士團”走進病房和手術室,開展教學查房、病例研究等工作,切實做好“傳、幫、帶”。通過臨床查房,把各專業的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規范與臨床思維傳授給幫扶科室醫生;通過疑難病例討論,為科室醫務人員傳授新知識、新技術。并結合當地疾病譜和群眾就醫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攻關,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業務,幫助提升科室整體醫療業務水平,帶好各自的“徒弟”,尤其是對患者診治的臨床思維、危重病人的搶救方法,專家組都盡可能地傳道授業解惑。
目前,航空總醫院的遠程講座、學術培訓等最新醫療資源已源源不斷地向西鄉縣、紫云縣人民醫院輸送,遠程診療平臺也已逐步搭建,遠在鄉村的患者可以通過網絡接受北京專家的診療服務。
“要把論文寫在群眾的心間。”邢巖再忙,每年都要擠出時間參加醫療博士團下鄉義診。今年4月2日,在航空工業集團脫貧攻堅表彰大會上,邢巖榮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二等功。在她看來,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對鄉村醫療薄弱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幫扶,就是要授之以‘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