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大巴車在蜿蜒的山路上疾馳了近4個小時,董虹和她的學生們再次來到房山區蒲洼鄉魚斗泉村。村后的山坡上,上千只雞正悠閑地曬著太陽,而董虹此行的目的,就是來看望它們。
董虹是北京農學院獸醫學(中醫藥)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北京畜牧獸醫學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今年國慶節,由她主持的科技助力鄉村振興項目,并沒有因為假期而中斷上門服務。
魚斗泉村被稱為“北京西極”第一村,再翻過一道山梁就到了河北省淶水縣。這里曾是古代沿茶馬古道進京的必經之路,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環境條件大大限制了魚斗泉村的發展。去年5月,董虹第一次來到該村時,這里缺乏支柱產業,被列為“經濟薄弱村”。在考察了村內的各項條件后,董虹為他們推薦了北京科研自主培育出的蛋雞新品種——“京粉6號”。
頂尖的畜牧技術跨越130公里的距離送到了村頭。北京畜牧獸醫學會籌集了兩千只“京粉6號”雞苗,免費送到了魚斗泉村,這一品種正適合在農村地區養殖,每只雞年均產蛋量可達280枚以上。
說干就干,魚斗泉村黨支部書記張文春帶著幾個村民,在一處向陽的山坡上搭起了雞舍,這是董虹幫他們選好的位置。保溫大棚供雞在夜間休息,寬闊的山坡則成了它們的“運動場”,一低頭就能吃到昆蟲、青菜、麩皮。短短幾個月,第一批雞蛋就順利產出,滿滿地裝了一大盆。張文春第一時間把照片發給董虹,分享“豐收”的喜悅。
每隔一段時間,董虹就要抽空來魚斗泉村轉一轉。這不,大巴車裹著一路風塵剛一停下,雞舍中就一陣“喧嘩”,瞬間讓出了一塊空地。“長勢喜人啊,這雞比我們實驗室里養的都精神。”董虹跳下車,一臉欣慰的笑容。張文春介紹,雖然山間氣溫已略顯寒冷,但雞舍良好的采光保證了內部適宜的溫度,“現在,我們村的雞蛋已經是供不應求了。”張文春說,經過一年的發展,村里雞蛋產量穩定在每月1500斤左右,固定銷路也已經建立起來,摘掉“經濟薄弱村”的帽子指日可待。明年,他盤算著繼續擴大雞舍規模,再擴充1000只蛋雞。
不過,新的問題出現了,在查看過程中,董虹發現有兩只雞意外死亡,她立即投入工作——指導學生仔細查找雞的死亡原因,“先找到原因,后續再確定該怎樣針對性地處理。”
鄉村振興工作站示范點建到村里,科技人才“上門服務”,精準對接村民需求,董虹與魚斗泉村的故事只是一個縮影。市科協介紹,今年以來已組織動員了本市29家科技社團,將60項科技成果、22個農業新品種送到田間村頭,開展示范種植412.5畝,直接受益農民達1200人次。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