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委深改委“接訴即辦”改革專項小組4月月度例會上,多了兩位特殊的參會者——市政協委員趙忠、李宏。今年市政協圍繞“每月一題”創新啟動了“各界委員齊參與 每月一題聚共識”民主監督,將政協民主監督嵌入首都治理實踐,首個議題就是“重點群體就業”。
實地調研:
(相關資料圖)
技能與市場需求不匹配 直接影響重點群體就業
4月14日,市政協“重點群體就業”議題監督小組正式成立,當天就赴脈脈公司調研,并與智聯招聘、BOSS直聘、東方慧博公司等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座談。
“北京市大學生求職人數有什么變化?市場招聘趨勢怎么樣?”委員們非常關注人力資源市場現狀。
“從全國的數據看,16至24歲的青年失業率仍然高居不下,由二月份的18.6%上升到三月份的19.6%。”現場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用數據說話,在“供小于求”的同時,大學生技能與市場需求之間不完全匹配,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
“重點群體就業”議題監督小組4月20日到惠佳豐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實地調研,并與惠佳豐、中磊、漫動者等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相關負責人進行了座談。
“培訓的效果怎么樣?經過培訓后就業率能夠達到多少?”委員們非常關注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培訓項目的設置。
“今年我們將新增醫療輔助員和社群健康助理員兩個專業。”惠佳豐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醫院醫療輔助崗位需求量很大,8小時工作制,工作規律門檻低,失業人員就業需求匹配度很高。
“我們是主要針對大學生、退役軍人和待業青年做數字技術職業培訓。”漫動者職業技能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學員實訓科目涉及工業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方向,2021年至2022年整體就業率達到98.6%,75%的本科生月薪能過萬。
委員們認為,技能與市場需求的不匹配,直接影響著重點群體尤其是大學生的就業情況。
權威發布:
今年已促進4.3萬城鄉就業困難人員就業
“重點群體就業”議題監督小組還與市政務服務局、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門進行了面對面座談,了解北京市促進重點群體就業方面開展的工作。
今年以來,12345收到涉及就業問題的群眾訴求中,表達求職意愿的超四成,靈活就業人員面臨社保、就業政策等經辦問題的超過二成。
北京市高度重視“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在去年12月就明確列入2023年“每月一題”開展專項治理。今年年初市就業工作領導小組已對解決重點群體就業問題作出全面部署,圍繞市民群眾反映的重點訴求問題,以“每月一題”“一方案三清單”為抓手,明確目標任務,列出工作進度,每月督導進展。截至目前,已促進城鄉就業困難人員就業4.3萬人,幫扶1.7萬名本市農村勞動力就業參保。
目前,北京市有關部門正在對現行重點群體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政策進行完善,推進培訓與就業、培訓與用工有效銜接,將“供給式”培訓轉變為“需求式”,促進和擴大就業、提升就業質量。
委員建議:
打開高教與職教通路,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通過調研與座談,委員們提出了眾多意見建議,助力推進重點群體就業工作。
“高校在專業設置、培養方向上更緊密地與社會發展相結合,幫助大學生走好從學校到勞動力市場的最后一公里。”市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院長趙忠建議,高校可通過從人力資源服務公司購買服務的方式,彌補在就業指導上存在的短板。
市政協委員,北京時尚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顧偉達說,高校畢業生學歷較高但部分畢業生缺乏技能培訓,要進一步打開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通路,加快打造一批產業學院,著力提升畢業生職業技能,有效增強畢業生就業競爭力。
“系統梳理市屬高校專業設置情況,在高校新設對接市場需求的職業技能類專業,培育高端操作型技術人才。”市政協委員、北京國有資本運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張沁說。
“中介服務招聘、IT互聯網招聘同比下降降幅較大。”市政協委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調查中心數據分析處處長李宏說,針對招聘收縮較大的行業,應重點關注和跟進,調研企業縮招原因、經營面臨的困難,針對性出臺幫扶政策。
市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佟新則建議,要加強對新業態的研究。她說,新業態用工模式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創造可觀經濟效益,應深入研究其從靈活就業的方式到對勞動者合法權益保障的轉變,這既有利于從業者的穩定就業,也有利于平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市政協相關負責人介紹,后續市政協“每月一題”民主監督小組還會繼續關注“重點群體就業”工作,認真進行調研,并提交專項報告供市委市政府相關部門決策參考,助推問題解決,廣泛凝聚共識。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