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龍網訊(記者 劉美君)非遺表演、成果分享、農人宣講、傳統節氣展示……10月13日上午,第34屆北京農民藝術節“鄉村大舞臺”豐臺區專場展演暨村書記論壇(文化振興)在中華名棗園舉行,活動通過主題展演、農人宣講、非遺文化展示、村書記分享等多種形式集中展示了豐臺區鄉村產業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取得的成果,繪就一幅美麗鄉村畫卷。
記者在現場看到,整場演出,舞蹈、情景劇、朗誦、器樂等節目異彩紛呈。情景劇《一杯涼茶》,帶觀眾走進豐臺區接訴即辦工作人員的忙碌日常,以“涼茶”為意象,代表的是奔走不息的腳步,是為民服務的初心,是接訴即辦、未訴先辦的決心;原創歌曲《懷念》如麥浪翻滾著時光,在歲月的春華秋實中鐫刻下一幅幅值得懷念的美好景象,穿越舊時光,對話新時代;一個個精彩的節目為我們描繪出美好豐臺的新篇章。
活動現場特別推出了“村書記論壇”環節,這是今年豐臺區創新打造的鄉村振興品牌。該論壇邀請了豐臺鄉村文化振興領域卓有成效的村書記,分享交流鄉村文化振興的思考與經驗。
【資料圖】
“我們村自明代成村,已有400多年發展史,如今已全面轉型為樓宇經濟,2022年實現全年經濟收入達到3.82億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15.6萬元,位居全區前列。”右安門街道西鐵營村書記李國旺介紹,該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忘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西鐵營村修繕了始建于明天啟七年的敕建皇家廟宇南頂娘娘廟,推廣市級非遺西鐵營花缽挎鼓和區級非遺西鐵營馨春開路會,如今兩檔花會已經有會員50多人,重新煥發生機,并將一年一度的中頂文化節升級為文化周,重現了傳統的花會盛況,以更年輕、更出圈的方式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助力了村域經濟的發展。
魏各莊村鄉村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村內有豐臺區級文物——密檐塔,道教宮觀——三清關帝廟,特色文藝——霸王鞭等,中央民族大學,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落戶”,也為魏各莊村的鄉村振興加強了文化屬性。
“經濟要長足發展,要有文化作為支撐。”王佐鎮魏各莊村黨總支書記林德才說,為了留住村落歷史文化,推進鄉村文化繁榮興盛,該村建起了村史館,利用千青愛草仙龍園、洛平精品采摘園等資源優勢,舉辦“五月牡丹芍藥花神節”“櫻桃采摘節”“草莓采摘節”“農民豐收節”等農事節慶活動,以節興旅、以節促農,不斷提升魏各莊村品牌影響力,如今的魏各莊村已經從原來的貧窮落后轉變為美麗鄉村,村域環境更優美,交通更便利,基礎設施更完備,村民生活更富裕,集體產業更興旺。
“我們街道有‘北京市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大瓦窯村黨史館、小屯村新四軍林,紅色文化資源,是我們發展的特色優勢資源。”盧溝橋街道文化宣傳負責人施春艷介紹他們推動紅色精神傳播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的經驗。盧溝橋街道還有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郭莊子村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創辦了以“讓鄉音永駐”為主題的現代文化創意產業平臺郭莊子·農時薈,結合二十四節氣,吃農食,知農事、種農耕,品嘗“老嚼谷兒”,讓民俗文化落地生根。
一場面向農民群眾開展了“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也在現場開展。
新科技助力鄉村振興,云崗街道張家墳村的智慧農業園里,溫室能夠在夏季為作物生長“納涼”;深化法治鄉村建設,北宮鎮張郭莊村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被評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共享發展成果,右安門街道右安門村積極推進醫養融合,投資建設了嘉祥敬老院,并聯合集體企業右安門醫院等醫療機構,建設了集“醫、養、護”于一體的健康產業……活躍在田間地頭的基層普法員,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的鄉村振興協理員,探索數字鄉村建設、積極推動優秀成果實踐的農業數字化技術員等走上宣講臺,以飽滿的熱情和鮮活感染的事例,展現著“新農人”的自信、豪邁和擔當。
據介紹,目前這支宣講隊伍已經在涉農街鎮開展巡講10場,包括社區干部、村黨員干部、村民代表在內的700多人次現場聆聽宣講。受到社會各界關注,各級媒體報道15次,其中國家級2次,市級報道6次,區級報道7次,累計線上閱讀量近2萬次,展現了豐臺區鄉村振興中的善治共治祥和圖。
豐臺區農業農村局趙穎男副局長介紹,今年的北京農民藝術節“鄉村大舞臺”豐臺區專場展演,依托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資源,促進了民俗元素與鄉村旅游體驗深度融合,突出文化賦能鄉村振興主題,培育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新動能。豐臺區將著力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共創豐臺鄉村振興的美好明天,為“妙筆生花看豐臺”愿景早日成為現實提供堅實保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