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位老人在成都市營門口街道綜 合為老服務中心的認知關愛中心咨詢 認知健康問題/江宏景攝
“老不出川”的俗語,在今日成都又添新內涵。努力打造銀發經濟重要科技創新策源地、核心產業承載地、高端服務供給地的藍圖,正在此徐徐展開。
截至2024年底,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達3.1億,占總人口的22%。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既是增進老年人福祉的現實需求,又是帶動產業轉型的時代機遇。
憑借龐大的老年人口基數、深厚的休閑文化底蘊、務實的政策措施推動,成都正吸引銀發產業集聚。截至2025年9月底,成都銀發經濟重點企業達246家,以老年生物醫藥、康復輔具、智慧養老為核心的銀發產業體系初具規模。面向“十五五”,成都正全域發力,做優做強重點產業鏈,推動銀發經濟量質齊升,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銀發經濟產業高地。
資源整合助“原居安養”
在成都,“老不出川”的養老習慣植根于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與延續千年的人文積淀,二者在這里完美融合。
成都的生態環境“宜老”。成都地處四川盆地中部,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溫約16攝氏度,空氣質量優良。肥沃的成都平原和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俊秀的青城山提供了廣袤的森林與壯美的景觀,為老年人提供了詩意頤養之所。
成都的文化底蘊“怡老”。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文化地標承載著這座城市對歷史的尊重與傳承;品類繁多的美食可讓每個人各飽口福,從熱辣滾燙到清新淡雅,豐儉由人;川劇、“擺龍門陣”等市井文化背后是成都獨特的慢節奏生活……這些都與老年人需求高度匹配。
成都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適老”。作為西部中心城市之一,成都市區擁有便捷交通網絡,充分保障老年人的日常出行;豐富的醫療資源為老年人構筑起堅實的健康屏障;多元商業形態全面支撐長輩們日常生活所需;教育資源優勢則有助于實現老有所學。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成都常住老齡人口已達445萬,占本地總人口19.8%,預計2035年將增至660萬,占本地總人口28%。為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成都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解決老年人急難愁盼。
針對當前社區養老服務存在的需求底數不清、服務質效不高、供給碎片化等問題,成都積極探索依托國有企業、專業養老服務社會組織、區級養老指導中心三類主體建設運營社區養老綜合服務支持中心,發揮政府制定社區養老服務政策的參謀助手、老年人的養老顧問、市場主體的賦能平臺3種功能,實現主動鏈接政府和市場、精準匹配供給和需求、有效整合線上線下資源3大作用,加快構建以街道為老服務綜合體為中樞、社區為依托、小區為節點、居家為終端,各類專業服務主體協同配合的社區養老綜合服務供給體系。
成都選取5個常住人口老齡化率達20%、養老服務需求迫切、設施基礎較好的街道,采取“一街一策”方式,搭建信息平臺,形成動態需求清單與服務聯盟,依托社區養老綜合服務支持中心,推動養老服務全方位、專業化、一站式供給,助力老年人“原居安養”。截至2025年9月底,已累計完成4.8萬多名老年人的需求調研、引入服務商768家、服務7.77萬人次、完成服務6.67萬單、產生消費445萬余元。
多元探索促建圈強鏈
在此基礎上,成都全域發力,全面擴大銀發產品供給、培育潛力產業。
2025年9月,成都部署系統構建“1+3+7+7”銀發經濟總體發展格局,即創建1家國家級高水平銀發經濟產業園,打造溫江區、錦江區、武侯區3個主要承載地和成華區、龍泉驛區、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縣、金堂縣7個協同發展地,聚焦養老服務、智慧養老、康復輔具、抗衰老、老年生物醫藥、康養旅游、老年中醫藥7大重點產業領域。
在溫江區、錦江區、武侯區,成都通過典型項目引領、模式創新突破,探索推動銀發經濟產業建圈強鏈。作為成都銀發經濟主要承載地之一的溫江區,以事業需要引導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支撐事業進步,正發力成為銀發經濟“全科選手”,打造銀發經濟“研發-智造-消費-服務”全生態。
作為成都的大學城所在地之一,溫江集聚了電子科技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等13所高校院所。作為銀發智能制造主承載地,溫江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集聚醫藥健康、綠色食品、裝備制造等3大百億級產業集群,擁有科倫博泰和百利天恒千億級領軍雙子星,重點發展老年醫藥、康復輔具產業、功能性食品賽道、細胞治療和抗衰醫美四大賽道。
以服務銀發群體為核心目標,溫江探索推動銀發經濟與數字經濟協同發展。成都銀發電商產業園聚焦適老產品研發、電商運營與供應鏈服務,已吸引200余個品牌入駐,涵蓋食品、保健品、康復輔具等4000余款產品,日均直播流量超300萬人次。
溫江率先構建“游學養購娛”五位一體的旅居康養模式。區內集聚泰康之家·蜀園、太保家園、中國太平·芙蓉人家、國壽嘉園等險資康養機構。當地還依托“岷江書院”“花沐里·溫泉大健康城”等項目,推動文商旅體養深度融合發展。2024年,溫江高品質養老機構接待旅居養老20萬人次,康養旅游總人次突破1000萬,綜合收入約80億元。
武侯區以“頤居通”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綜合信息平臺為核心,構建起覆蓋全區超13.6萬老年人的數字化服務體系。該平臺整合助餐、助浴、助潔、健康管理等九大類服務內容,實現“需求一鍵提交、服務精準派單、過程全程跟蹤”。截至目前,平臺累計提供服務超過25萬次,打通養老服務“最后一公里”。
在家庭適老化改造方面,武侯區針對散居特困、低保邊緣、失能失智等特殊老年群體,系統推進家庭照護床位建設、智能安防設備增設和居家環境適老化改造三大工程。通過“微網實格”機制精準摸排需求,結合政府采購與專業實施,實現“愿改盡改”。
錦江區創新推出“春熙券”養老積分系統,向符合條件的老年人發放可用于購買助餐、助潔、助醫等養老服務及產品的積分。自2023年實施以來,累計發放積分1.11億分,使用率達85%,覆蓋7.8萬名老年人,直接撬動消費超過1100萬元。
在養老服務網絡建設方面,錦江區建成多個“養老樞紐”,如牛市口街道為老服務綜合體集成全托、日托、老年教育、適老化改造、輔具租賃等多元功能。同時,推動錦欣百花錦園等養老機構實施“去邊界化”設計,與白鷺灣濕地公園自然銜接,實現“機構養老”與“社區生活”深度融合,構建開放、互動、共享的養老新場景。
量質齊升塑城市IP
當前,成都正通過產業集聚、科技賦能與品牌塑造,推動銀發經濟從規模擴張向質量躍升轉型,加快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銀發經濟產業高地。
產業能級提升,集群效應凸顯。截至2025年9月底,成都銀發經濟重點企業達246家,規上企業170家,2024年營業收入920億元。溫江區作為主要承載地之一,納入市銀發經濟產業鏈重點企業50家,2024年營收超127億元,在康復輔具、老年醫藥、智慧養老等行業賽道形成顯著優勢。
例如,成都依托以溫江為主的康復輔具產業集聚區,推動產業規?;?、集群化發展。2024年,成都康復輔具企業營業收入達36億元。浩恩醫療、羿生醫療等企業實現下肢康復機器人、手功能康復機器人國產化與訂單化生產。
科技賦能智慧養老,構建“成都樣板”。成都以“筑云建腦”為核心,構建多層次智慧養老平臺體系。市級統籌推進“頤養成都”“頤居通”等平臺建設,發布城市級醫養大模型。武侯區、成華區試點AI監測與精準畫像,溫江區形成“保險+養老+科技”模式,錦江區推動“事業帶動產業”協同發展……截至目前,成都共有6家企業、35個街道入選國家級智慧健康養老應用試點示范名單。
在醫藥康養領域,成都建成“川藥數字孿生庫”,上線“成中醫·云藥房”平臺,接入2400余家基層醫療機構與1.1萬戶養老機構。2024年中醫藥康養規模突破680億元。
依托有力的銀發經濟產業集群,成都正著力打造獨具特色的銀發經濟IP。10月28日至29日,以“科技賦能銀齡生活”為主題的“2025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論壇暨成都老年健康發展年會”將在成都市溫江區舉行。該論壇由中國經濟信息社聯合中國老齡產業協會共同主辦,屆時銀發經濟產學研專家及產業鏈鏈主企業代表將共聚一堂,探討人口老齡化應對之策。
論壇期間,中國經濟信息社還將發布《2025成都銀發經濟發展報告》、“城市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評價體系,舉辦智慧康養機器人展演、銀發電商供需對接會等活動。論壇上,將啟動“銀發經濟周”巡展、“老年智力運動會”,在未來一年中銀發產業鏈鏈主企業資源與服務將走進街道社區。
未來,成都將持續推動發展銀發經濟,實現從地方實踐到全國樣本的跨越,讓“養老在成都”的城市IP煥發新活力。
關鍵詞: